1979年,改革的春风吹满地,刘震云带着梦想参加高考,并顺利成为了当年的河南高考状元。在那个年代,有梦想的年轻人并不多见,敢有梦想的年轻人几乎没有。而刘震云在当时的年轻人当中,算是一个“奇葩”。那一年,刘震云只有21岁。
说到刘震云的梦想,他热爱文学写作、饱腹诗书与情怀,他热爱生活且富有激情。就是为了这份梦想,大学毕业后的他放弃了中南海的稳定职务,进而选择了《农民日报》。
在这期间,他遇到了很多阻碍和困难,但他都一一克服,最终在53岁那一年修成正果,荣获中国矛盾文学奖。
用一句话来形容刘震云的故事,可谓是“一路走来,风雨无阻”。
童年:来自两个女人的“精神食粮”
1958年的河南延津县十分地贫穷和落后,也就是在那一年,刘震云出生在了当地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家庭。他的父亲在当地农村公社做小干部,母亲靠在镇上卖酱油挣钱补贴家用。除了父母之外,家里还有姥姥和舅舅等各种亲戚。
展开剩余85%但是,对刘震云未来的高考以及日后的成名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家里的两个女人,姥姥和妈妈。俗话说,女人能顶半边天,除了生活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而刘震云所感受的,正是那股来自姥姥和妈妈充满温情的“精神食粮”。
在他很小的时候,姥姥便已经是村子里的名人了,在刘震云出生8个月的时候,就被姥姥带回了王楼乡西老庄村抚养,在刘震云的记忆里,他的故乡永远都是那个叫做王楼乡西老庄村的地方。
儿时的刘震云十分顽皮,记得曾经有一天通弘网 ,太阳已经爬得老高,而刘震云还在睡觉,他的姥姥直接掀开被子并“狠狠”拍了一把他的屁股说:“起床了!你要是一只鸟,等你睡醒,外面的虫子早就被别的鸟抢没了!”
就是这一次姥姥对他说的话,让刘震云记忆犹新,并一直受用至今: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跑步一个小时,然后开始写作。
在刘震云的记忆中,每次当他和弟弟妹妹发生争执,妈妈总会叉着腰说:“别说了,你们四张嘴一起说都说不过我半张嘴!”然而,其实刘震云的妈妈是一个沉默少言的人,但只要一张口便是“金口玉言,一字抵万金”。
在一次早年和妈妈的聊天的经历中,那时候的刘震云因为在文学创作中遇到了瓶颈而回老家思考人生。妈妈用诙谐幽默的方式通过和刘震云谈论鲁迅先生的作品,让刘震云茅塞顿开。
刘震云回忆当时的情形依旧历历在目:自己为了创作而苦思冥想,母亲走过来问他:“鲁迅在写东西的人中算是大人物吧?”刘震云回答:“当然,好多人把他当做祖师爷呢!”。
妈妈笑着说:“这样的话写东西也太简单了。鲁迅的书中有一句话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这样的话我都能写出来:我卖酱油,一个是酱油缸,另一个也是酱油缸。”刘震云听完如同拨云见日般幡然醒悟,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学的真谛是来源于生活,并且真实地描写生活。
而对于刘震云后来的大作《手机》以及《一句顶一万句》这两部作品,刘震云坦言道:“《手机》中严守一奶奶的原型就是自己的姥姥,以此来纪念对我影响深远的姥姥。而《一句顶一万句》这部书名则是来源于母亲激发的灵感,因为我认为,妈妈的话对我的人生就是一句顶一万句”。
青年:放弃当官,成为文学追梦人
其实,除了妈妈和姥姥,对刘震云人生有巨大影响的还有一个人——刘震云的舅舅。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刘震云坦言道:“因为小时候家里穷,经常没有吃的通弘网 ,所以我的梦想一直到十几岁之前其实是当一名厨子”。
但这种想法直到和他的舅舅聊过之后彻底打消了。那时,在舅舅的劝导下,刘震云意识到“不走出山沟沟就讨不到老婆”,于是奋发图强,14岁便从家乡离开,去大西北当了兵。
经过6年部队的打磨和历练,刘震云凭借坚实的底子和勇往直前的动力成功考上了北大文学院,刚刚恢复高考的那个时代,文科数学不及格的人大有人在,而刘震云因为底子不错,数学竟然考了接近90分,他也凭借这一优势成为了那一年的文科高考状元。
而北大文学院也让热爱文学的刘震云更加富有激情。在北大的4年中,他沉浸在北大文学的海洋里,这也奠定了刘震云日后成为文学界泰斗的基础。
苦读四年后,刘震云顺利从北大毕业。那时,国家的工作是包分配的,刘震云在毕业初期面临两个选择:其中一个是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办公地点在中南海;另一个是《农民日报》。
虽然两份工作都是有编制的,但待遇明显不同,甚至差出很多。在当时,如果进入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那么未来成为国家干部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农民日报》则是刘震云的兴趣所在。
对于家人来说,当然更希望他能进入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未来走仕途。但刘震云为了梦想放弃了仕途,毅然选择了《农民日报》化身成为一名文学“追梦人”。
他最终选择《农民日报》的理由很简单,不仅从兴趣爱好还是理想,都是要从事创作事业,希望能沿着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继续前进。于是,1982年刘震云正式进入农民日报开始工作,慢慢积累经验。
壮年:29年积累沉淀,53岁修成正果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任何巨大的成功都是要经过沉淀和厚积薄发,最后才能光芒万丈。刘震云的成功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
在刚进入《农民日报》工作之初,刘震云还没有任何经验,并且只能通过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起初由于工作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很多的时间去进行精细的创作,发出去的稿件基本都石沉大海,就算有些能被刊登,稿费也少的可怜。
然而,就是在这样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下,刘震云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沉淀自己,厚积薄发。在沉淀的过程中,刘震云遇到了与他结发白首的妻子——郭建梅。
妻子郭建梅的职业是律师,在刘震云创作的道路上给了他莫大的帮助。两人结婚初期,生活十分拮据,郭建梅的工资全部用于补贴家用,并且全力支持刘震云的写作事业。
文章开头我们提到过,刘震云是一个“奇葩”的人。就是这种与众不同,让他无视生活的艰辛,一门思想投入到了创作的海洋。用愈挫愈勇来形容刘震云一点也不为过,不断地投稿失败,反倒更加激发了他创作的决心,这仅仅是因为他有着热爱文学创作的热情。
“一事至精,方可动人”,经过29年的风吹雨打,刘震云的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巨大的回报,29年间,他用自己的双手和灵魂创作出了诸如《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等重磅名著,其中,《新兵连》和《一地鸡毛》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收视率广受好评。
在自己的作品初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刘震云趁热打铁,接连推出了《故乡天下黄花》《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等小说作品。
其中,《一句顶一万句》获得了2011年的茅盾文学奖。那一年,刘震云53岁,距离进入《农民日报》工作整整29年。同年,刘振云以160万元的版税收入在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位列第26名。
2018年,刘震云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以表彰其作品在法文世界产生的影响,而刘震云也成为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之一。刘震云的文学梦想,历经半生,终于修得正果。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刘震云厚积薄发,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从未停下脚步。从这些故事当中我们会发现,你做过的努力,当下也许不一定会有回报,但它一定会成为你日后成功的祭奠通弘网 ,小努力奠定大成功莫过如此。只要你希望做成这件事,就一定可以。
发布于:天津市顺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